top of page

新課綱大學考招必懂3個關鍵字

想要更清楚掌握一○八課綱上路後的大學考招變化,有三個關鍵名詞一定要先認識,才能清楚準備的方向。 一○八課綱上路,引起家長們的焦慮,其實新課綱並沒有大幅改變現在的大學考招方式,今年九月入學的高中生在一一一學年度大學升學時,最主要的兩個改變是: ❶學測將加入非選擇題題型,亦即素養導向的考題。 ❷選擇「申請入學」管道的孩子,提交給大學端參採的備審資料,不用集中在高三下學期慌忙的回想蒐集,而是有部分的資料可以分散至高中三年、六個學期中,透過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系統,提前累積與記錄自己要提交升學的綜合學習表現。 一一一學年度大學考招仍然維持四個主要升學管道,依照考招時程分別是:「特殊選才」、「繁星計畫」、「申請入學」、「分發入學」。這波教改影響最大的是「申請入學」這個管道,在考招制度上,清晰確立核心精神為:鬆綁考試壓力、看重學習歷程、生涯探索融入高中課程。 入學有三個關鍵名詞,一定要認識:新型學測、學習歷程檔案、課程諮詢教師。而選擇「繁星計畫」、「分發入學」路徑的孩子,也需要了解這三個關鍵名詞,因為大學考試方式仍有些微調,高中課程也有不小的變化,有所認識與理解,才能在新的學習階段有更好的適應。 關鍵字1 新型學測 素養導向命題、分科考試縮減考科 新型學測指的是111學年度的大學考試方式改變,最大變化是 學測將加入非選擇題,可測驗學生高層次思考的能力;大學端選才則在學測部分的成績參採占比必須低於50% ,另外的50%則以「綜合學習表現」(含「學習歷程檔案」及「各校系自辦甄試項目」)為主。 於7月舉行的「分科測驗」(相當於現行的「指考」)也不再考學測已考過的國、英2科,大學的「分發入學」管道想採計此2科,會將學測的國、英分數換算成「分科測驗」的45級分。 新型學測分為學科能力測驗(X)、分科測驗(Y)、綜合學習表現(P)3個部分,以下用2個表,帶你更理解新型學測: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 關鍵字2 學習歷程檔案 為自己高中3年的學習「說一個好故事」 在一○八課綱教改過程中,抗拒聲浪最大的就是大學「申請入學」管道預計使用的「學習歷程檔案」,主要評量無法用統一紙筆測驗看出的學生「綜合學習表現」。從現實的升學考量,小孩若不走「申請入學」管道升大學,學習歷程檔案對孩子的升學影響並不大,但學習歷程檔案背後的核心精神卻適用每一種升學路徑的孩子,有助孩子形成大能力。 學習歷程檔案的爭議來自各界如何解讀學習歷程檔案的意義。有的補習班會用「在校成績」的角度看待,思維仍停留在拚考試分數,從這個視角出發,每個科目每次考試的成績都要顧及,孩子壓力當然非常大,也就出現反對聲音。 也有一種聲音說,學習歷程檔案就是「多錢入學」,要孩子蒐集很多志工證明、校外比賽獎狀等。從這個角度看,父母有形的經濟壓力、無形的時間成本也很高,焦慮感自然增加。 但從專業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發, 學習歷程檔案檢視的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及「認識和表達自己」的能力。 現在的頂尖大學在找的是有學習動機、知道自己想學什麼,並能專注在學習過程中努力的學生,「一試定終身」的思維已在頂大校長眼中逐漸褪去。國立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曾在一次採訪中對《親子天下》記者提到,一個孩子的學習潛質與能力,是要看孩子能否在持續努力的過程中有所進步。硬要以多數父母最有感的成績舉例,高一都不及格,但高二逐漸進步,高三又比高二有進步,可以看出這個孩子的學習歷程曲線是往上攀爬。 「不需要把『學習歷程檔案』等同於『升學工具』,」曾任台北市麗山高中老師、現為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的藍偉瑩呼籲,父母可以「用學習的資料說故事」的角度來看待, 鼓勵孩子在校三年,好好透過選修課程探索、發現自己,再用三年逐步累積的學習成果來說一個好故事。 例如一個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從文科轉到理科,這個轉折若能透過學習歷程反思的撰寫,說明自己的歷程轉變,讓別人更清楚你確定方向的理由與堅定,就是個學習歷程檔案。 台中市私立明道中學國中部主任管珮慧用七個字,向家長和學生溝通 學習歷程檔案:「高含金量代表作」。在高中三年,孩子最後能不能端出屬於自己的高含金量代表作,考驗著學習過程當中,學習目標的尋找與設定、規劃、執行力。 事實上,各大學科系要求的學測成績占比低於五○%,目前已有不少大學這樣做,補教名師「得勝者文教」創辦人劉駿豪隨機翻閱了這兩、三年各大學招生簡章給《親子天下》記者證實,以今年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為例,學測成績占比三○%,另一○%看備審資料、四○%看口試,最後二○%是學生必須交出一份政治時事議題分析報告來申請。 既然有愈來愈多大學科系看重學習歷程大於成績,那麼一○八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究竟改變了什麼? 最大改變是把以往學生申請大學時所需的審查資料從集中在高三下學期才蒐集,分散至高中三年、六個學期上傳至教育部建置的系統。 並把這些資料「結構化」,好讓孩子能聚焦準備。 學習歷程檔案是評估學生「綜合學習表現」的最主要依據,屬於質化指標,是學生在高中校內可被累積與記錄的學習資料。而除了學習歷程檔案,各大學科系自辦甄試也會要求學生提出備審資料,各校系會公告在招生簡章中,學生依照想申請的科系,分別準備與提交,如自傳、對應科系的專業報告等,同樣屬於評估學生「綜合學習表現」的質化指標。 所以,學習歷程檔案的概念在現行大學選才時就已存在,並不是一○八課綱才出現的「新發明」,只是教改推動者為了扭轉部分考試升學主義家長「分分計較」的觀念,倡議重視孩子學習熱情、動機與過程,在進行政策說明時,特別突顯了這個部分。 學習歷程檔案 包含項目 ❶ 基本資料。 (學校上傳) ❷ 修課紀錄: 修課學分、修課成績等修課情形。(學校上傳) ❸ 課程學習成果: 如實作作品、書面報告等,學生於學期課程結束期限內,最多上傳3份,並需要任課老師的認證。學生申請大學時,大學各科系最多也僅採計3份課程學習成果。(學生自主上傳) ❹ 多元表現: 以校內提供孩子的機會為主,如幹部經歷、校內活動、競賽成果、檢定證照等。另外,今年起的高中有18堂的「自主學習」時間,需要3年間選1至2個學期內完成,學生可向校方提出自主學習計畫和行動說明書,也能上傳至學習歷程檔案。 學生申請大學時,可整理出一份「代表性資料」,最多列出10項多元表現,但字數合計不超過800字、圖片最多3張的綜合心得。) ❺ 以上4項可在申請大學時,由學生自行勾選提交給大學端參採。 關鍵字3 課程諮詢教師 協助學生選對選修課的「媒人」 今年九月之後的高中端會多了一種老師:「課程諮詢教師」(簡稱課諮師),父母與孩子可以把課諮師想像成「媒人」。 因為一○八課綱鼓勵也要求高中端要發展特色課程,理想上,除了有制式課本的「部定必修」和「加深加廣選修」課,每所高中應該還要有自己的「校訂必修」和「多元選修」課,但有的學校特色課程發展腳步快,已公告的「多元選修」課有數十門,有的則還在摸索與準備當中。 不論高中端跟上教改的速度如何,孩子一定要選修的「加深加廣選修」課就要從國、英、數、社、自、科技、藝術、健體、綜合活動九大領域近五十門中,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 課程的多樣性就需要課諮師來向孩子介紹,並提供課程配對的建議。 教育部規定,每所高中都要配置課諮師,一百位學生必須配置一名課諮師,這個新的角色是由校內原本的老師兼職,並要接受教育部的培訓,既是兼職,教育部也給擔任課諮師的老師每週減少兩節的授課時間,好讓課諮師能有多出來的時間協助學生選課。 課諮師要協助孩子「選對課」,理論上是最清楚學校所有課程內涵的老師。目前擔任課諮師的台中市立清水高中老師周漢強說,課諮師必須了解學校規劃的所有課程,包括每一門課的特色與內涵、每一門課和其他課程之間的關聯性,以及不同課程與學生未來升學選擇之間的關聯性,並將這些資訊清楚的傳達給學生、家長,甚至是學校其他老師。一般來說,高一開學時,課諮師一定會以「團體」說明的方式傳達一次,孩子有疑惑也可找課諮師個別諮詢。 但 課諮師並不是輔導老師,也不一定具備「生涯輔導」的專業,所以若孩子不知道自己想念什麼、對生涯茫然,課諮師無法提供專業建議,孩子必須去輔導室尋求協助。  一○八課綱上路,孩子第一個要面對的挑戰就是「選課」,選擇的過程,在校有課諮師、輔導老師與導師共同協助,在家庭有父母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想學什麼的「選擇權」在孩子的手上,因為孩子才是學習的主人。 當孩子想學什麼、生涯方向愈清楚,課諮師就愈能精準的幫孩子與課程配對。 2019.07.01 陳珮雯 ( 親子天下 )

新課綱大學考招必懂3個關鍵字
bottom of page